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频道>> 教学科研>> 教学公开
莆田第二中学关于进一步优化作业设计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1-10-11】 【作者:/来源:】【关闭窗口】

各处室、年段、教研组: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五项管理”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通知》(闽教基〔2021〕21 号)、《莆田市教育局关于加强“五项管理”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通知》(莆教综〔2021〕30号)有关精神,规范我校教育教学管理,明确作业功能价值,了解学生作业解答行为,优化作业设计,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以达成减负增效提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现将进一步优化作业设计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请遵照执行。

【明确作业功能】

“双减”文件要求减的不仅是学校的书面作业,也包含学校的练习和考试,而作业、练习与考试对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培育能力、发展素养等方面有重要价值。根据“双减”“五项管理”等文件要求,初中阶段学生的书面作业总时长不得超过90分钟。所以,优化设计、提升作业质量、减少机械重复是达成不减甚至提升学习质量的关键。
  对目前课本或练习册呈现的练习作业的功能价值进行分析,作业承载的主要功能包括体现知识记忆、增进知识理解、强调知识迁移和思维观念建构等四个方面。即我们大概可以把作业分为“记忆类”“理解类”“迁移类”“建构类”四类:一是强调知识的记忆,关注“是什么”的问题。如一些简单的选择、填空型作业,注重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简单回忆或复述;二是强调知识的理解,突出“为什么”的问题。如一些简答题、辨析题,注重考查学生是否理解相关概念、把握其本质;三是强调知识的迁移,强调“怎么用”的问题。如一些解答题、应用题,注意考查学生能否在理解基础上根据特定情境去灵活应用相关知识。还有一类“建构类”作业,是对前述作业功能价值的发展与提升。此类作业超越了学科具体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强调通过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达成学科思维建构、活动经验形成与价值观念建立等的功能。如写作(含语文英语写作及科普类写作等)、论述(如对某一时政问题的分析评价与辨析论证)、角色扮演(如模拟联合国、模拟审判等)以及一些实践调查类的作业等,是目前培育核心素养所追求的。

要根据作业的功能价值去研究目前的课时练习,明确课时联系分别达成哪些方面的功能,哪些习题存在同一内容功能简单重复的问题,现有习题缺失哪些知识与功能覆盖等不足,为优化习题选择与编制奠定基础。

【作业解答行为】

1、记忆类习题

强调课本知识的再现与复述。解答的关键行为是在辨识题目要求的基础上,直接调用已有的课本知识作答。题目对应的答案,都是教材中现成的。学生面对这些题目时,只需在辨识题目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回忆教材中的内容便可进行作答。因此,这些试题属于记忆类的,旨在强化本章内容的清晰准确记忆,以达成精确的表述。

2、理解类习题

强调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辨析。解答的关键行为是根据题目的要求,调用已有知识并在分析加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作答。作答这些题目,并不能简单照搬教材内容(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需要在理解辨析、整合相关知识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或实施来进行分析说明金属性质与用途、铝合金材料的利弊,凸显对知识间建立关联,以增进知识的理解。

3、迁移类习题

强调课本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解答的关键行为是在试题情境分析转化基础上,调用相关知识解决陌生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对于此题目,考查的要求不仅仅关注课本相关内容的复述,应立足课本某个的角度综合利用知识来阐述,对应知识学习的较高层次要求。

4、建构类习题

“建构类”作业超越了学科具体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强调通过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达成学科思维建构、活动经验形成与价值观念建立等的功能。

 

 

【优化作业设计】

优化作业设计与布置将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题型及功能、难度与耗时等方面平衡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强调发挥不同的功能、要求全面覆盖;也不能抓住最有发展素养的建构类题目而放弃其他类型的习题。只有立足学科素养发展的视角,做好协调与平衡,才能真正做到优化设计,到达减负增效的目的。

课时作业框架建议如下:对于新课的课时作业,建议记忆类的占比在25%左右,理解类的占比在55%左右,而迁移类的占比在20%左右;而单元作业(学完一个单元后布置的作业),建议记忆类的占比20%左右,理解类的占比40%左右,迁移类的占比30%左右,建构类的约为10%。综合测试记忆类的安排20%,理解类的为40%,迁移类的为40%。
    这样的书面作业比例框架,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的: ①记忆类作业,强调内容复述,难度较低、发展素养的价值也低。学生若能正常开展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记住教学内容并不难。因此,此类作业不应安排过多;②理解类作业,侧重从概念的内涵、外延、使用条件、相关变式及与其他知识的关联等角度考查对课本内容的把握,它能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强化、补充和完善,这应该是课时作业关注的重点。③而新课的迁移类作业,强调在理解基础上、置于简单陌生情境中简单应用,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与掌握意义重大,也是必须安排的。但迁移类作业难度会大些,自然比例不应太高。
  建立这样的课时作业框架,理解四类作业的划分和功能,在设计与布置课时作业时,就可针对手头拥有的书面练习进行合理的选择。其操作为:先分析各道练习的所追求的功能;然后再对知识考查重复、功能相同的作业进行筛选,挑出关键的、剔除重复的;最后,根据上面确定的比例框架,总体确定课时作业。这样做,便能把握关键、避免机械重复,从而有助于实现作业优化设计、确保减负增效的目的。

【作业布置操作】

1.把握作业的功能价值。作业承载的主要功能包括体现知识记忆、增进知识理解、强调知识迁移和思维观念建构等四个方面。知识记忆与知识理解两个方面的作业,注重发挥其对学生课堂学习知识的巩固、深化等方面的价值;而知识迁移和思维观念建构两个方面的作业,则在知识巩固和深化基础上,更强调知识的发展、提升等方面的价值。因此,从发展学生学科素养的角度看,后两者具有更为重要。

2.关注作业的重点内容。立足作业的四个方面主要功能和两个方面价值追求,可知道作业设计和布置的重点。即从总体上看,应该放在后两个方面,通过后两个方面的作业实现知识的发展与提升,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当然,强调后者并不意味着前者不需要,毕竟它是后者的基础。即知识对知识的牢固掌握和深刻理解,才能有效的迁移应用并实现思维观念的建构。而且对于新课的作业,强化知识理解很重要,同时难度不宜过大,要注意各类作业的平衡。

3.开展作业的分析研究。基于上述认识,并根据目前教师更多地依赖练习册布置作业这一实际,要实现减轻作业负担、提高作业质量的目标,首先要深入研究练习册提供的课时作业的功能价值追求。就是对于练习册提供的课时作业,教师要对各题作业的功能进行深入分析,分析其究竟是为知识记忆再现,还是为促进知识理解,或者强调知识在陌生情境中应用,抑或促进学科思维发展或活动经验、价值观念的建构等。

4.明确作业的遴选思路。①对于课本知识再现类的课时练习,要尽可能控制,对于一个知识点再现的习题,最多选择一道即可,甚至可以把一些铺垫性知识巩固再现的作业予以删去;②对于促进知识理解的习题,如果属于对课本内容的拓展、延申或深化的,作为新课作业布置,应尽可能予以保留,若对该知识的拓展、延伸与深化会在后面课时出现,则应予以删去;③对于知识迁移应用的习题,由于难度较大,新课作业不宜安排太多,仅选择1-2题即可;④而对于思维观念建构类的习题,一般可以安排在整个单元学习完后再予以布置,这样将更能发挥其价值。

5.完善作业的整体安排。一方面,删去机械重复、价值较低的作业,同时也要删去难度过大、在课时作业中难于达成应有价值的作业(这是目前作业“减负”最应关注的);另一方面,对于巩固深化认识的作业,则强调应多维度选择,利于对关键核心课程内容的深度理解。此外,按照上述作业功能价值来考虑作业的选择,当课时练习缺少某些类型的作业时,还需要作必要的补充与完善。

附件:减负提质增效参考模式

图片1.png 

 

 

                                                                         莆田第二中学

                                      2021年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