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频道>> 教学论文
借助经典古诗文  助力道德与法治教学
【发布时间:2020-09-23】 【作者:/来源:】【关闭窗口】

作者:吴清明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增强公民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已成为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推动国家发展的目标之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引入古诗文能促使学生逐渐增强文化归属感,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形成正确道德品行和价值观念,对学生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古诗文;教学策略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诸子百家到民风民俗,从诗词歌赋到琴棋书画,无不彰显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道德与法治培养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学科,借助古诗文进行教学能为课堂增添人文气息,有利于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一、全面优化课堂教学方式

相关教育者曾指出,教学方式是教师和学生达到的互动式活动。由于活动有多种类型与性质,教学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毫无疑问,每种教学方式有着各自的特征,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无法贯穿教学始终,从教学实践得知,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基本以教师大量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听讲为主,教学效果甚微。此,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将经典古诗文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古诗文能较好地助力道德与法治教学。

首先教师可借助诵读古诗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反复诵读经典古诗文名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富强与创新》中的“坚持改革开放”一课为例,该章节在于让学生结合我国腾飞的表现充分理解改革开放对我国发展的重要影响和伟大意义。教师在授课时可为学生呈现《已亥杂诗》中“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句,让学生齐声朗读,然后为学生讲解诗文含义,促使学生理解古诗文独特美。 

 其次教师可以结合诗文分析时事时事是道德与法治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诗词是一种哲理与美感兼具的文化形式古代诗文作者借助古诗词分析时事透彻理解时事政治。以《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中“中国担当”一课为例,教师先为学生讲解中国敞开胸怀与世界分享机遇的案例如中国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一商会吸引近40万名境内外采购商洽谈采购,有效扩大进口,彰显“中国担当”本色。之后教师引入古诗文“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让学生明白“中国担当”不仅仅是一种高境界精神,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态度——尽己之力,为世界作出贡献,由此才能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二、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所谓情感体验即学习者从某一情境中产生的认知或情感。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情感体验,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想要借助古诗文开展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就要注重发挥情感体验作用。

首先注重课堂导入环节相关研究指出,大部分教师在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注重导入环节,以致于学生无法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优质的课堂导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目的。因此,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选取学生听过的古诗文进行导入,使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容与古诗文相结合,最大限度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以《少年当自强》一课为例,该章节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从小立大志并理解“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学会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决心。在正式教学前,教师借助现代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诗朗诵《周易•乾•象》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杜甫的《望岳》中的“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学生在优美抒情的意境中获取较大的精神体验。之后教师可以选取两名学生带有感情朗读全诗,效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其次在课程中间凸显重难点每个章节均有各自的重难点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板书和多媒体设计展示重难点知识,以便于学生理解哪些知识内容是重点与此同时教师还可运用诗文讲解重难点,促使学生深入理解相关内容。古诗文蕴含大量人生百态与思想哲理,例如古代诗人杜甫的诗文就重点展现安史之乱前后的各种变化,而著名诗人苏轼的诗文则展现大量人生感悟与道理。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之一教学生如何做人因此,教师可借助古诗文创设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与记忆重难点知识。以“我的毕业季”中学无止境一课为例,该章节目标即让学生站在全新的角度认识学习及学会坦然面对学习压力,并养成主动学习和探索知识的良好习惯。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古诗文为学生讲解何为“学无止境”,如“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和“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让学生明确应在最好的时光紧抓学习机遇,确立更为开阔的学习观。

最后,情感升华学生在教学后期已有所疲惫,此时教师巧妙引入古诗文,不仅可达到升华情感目的,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意犹未尽”感,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以谋求互利共赢一课为例,教师在讲解完重难点知识后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设备展示与“互利共赢”有关的古诗句,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古诗文对仗押韵且语言简练,读起来十分朗朗上口教师可让学生大声朗读诗句,达到升华情感目的。

三、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

相关研究指出,一优秀的政治教师除了要掌握专业政治知识,还要掌握渊博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才能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科学合理的引用古诗文,使道德与法治教学和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同时完成预期教学任务。从相关教学实践得知,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充分挖掘古诗文中涵盖的传统文化,只是单纯口头提起,或采取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相关诗文,但也仅限于诗文字含义等。可以说教师没有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巧妙运用古诗文,因为古诗文和其涵盖的传统文化属于两种内容如果教师没有较好地将者融合,那么学生只能看到外表,不能直击心灵深处。对此,教师在业余期间不断增强自身传统文化修养,合理运用古诗文让学生理解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并遵循我国教育提出的发扬传统文化纲领。具体而言,教师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其一教师需热爱传统文化并对其形成强烈的认同感,由此才能将自身情感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熏陶与感染。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具备传统文化教学意识换言之教师需在备课阶段围绕新课程改革标准仔细钻研教材并挖掘其中和传统文化有着紧密联系的教学资源,便于在教学中合理穿插古诗文。

其二,教师应采取相关措施提升教师文化素养刚入职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紧抓学校组织的培训机会,从各种讲座中汲取优秀知识和教学经验。而尚未入职的教师可在学习中积累和传统文化有关的资源,或参与学校组织的传统文化校园活动,从本质层面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从而为学生渗透传统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结语

总之,古诗文不仅仅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和集体智慧,更兼容多种文化和意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借助古诗文知识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改正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同时弘扬和传承优秀文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吴荣华.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文化味”[J].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2018(9):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