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组一级达标校教学公开周教学设计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12-06】 【作者:/来源:】【关闭窗口】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莆田二中政治组  谢志逸

一、教材分析

1.本框题的地位和作用

从知识构成上看,本框题是第四课第一框教学内容的发展,而按客观规律办事既是本课的落脚点也是下一课的逻辑起点,在第二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地位上看,学习本框知识对于帮助学生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运动观、规律观,提高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有积极意义。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2)教学难点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规律的含义。

人与规律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一方面,对于高中生来说哲学知识感觉比较抽象,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 另一方面他们已经具备了运用观察、实践、讨论等方法进行分析、概括、总结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加,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在逐步提高,使理解本课具有了一定知识和能力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观察生活,感受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又有相对静止的特殊状态,理解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2)掌握运动、静止、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理解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从而明确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什么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2)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在对生活现象的解析中,加深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3)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在学习和生活中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理解相对静止的存在及重要作用,从而认识到世界是可知的,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澄清对规律认识的几个误区,懂得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形成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思想。

四、教学策略和设计理念

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启发式教学原则,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和典型现象入手,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通过“创设情景——合作答疑——归纳生成”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主动地探究、讨论问题,使各种能力得以培养和提升。

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的传递功能,充分利用其提供素材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突出教学重点,降低教学难度,达到教学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调查

第一组调查:从十八大到十九大,砥砺奋进的五年有哪些变化。(可以是图片、视频、文字等各种形式)

第二组调查:新中国成立68年以来,我们国家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尊重规律、取得成功的事例。思考这些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第三组调查:新中国成立68年以来,我们国家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违背规律,导致失败、带来损失的事例。反思这些教训带给我们的启示。

(设计意图:“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及十九大期间学生们了解了许多十八大这五年以来的变化和取得的成就,对这些内容很熟悉,本课试图从这些生活热点入手理解相关的哲学道理,提高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学生在收集和思考的过程中能锻炼动手、动脑、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让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师生头脑,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

(二)情境导入

今年我们国家发生了一件举世瞩目的事情,将在接下来的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的我们的生活,这是一件什么事情?(十九大)  

根据上一周的小组任务布置,现在由第一组同学跟大家一起分享下他们调查成果:十八大以来这五年有哪些变化。教师根据学生创设的情境导入本课。从国家这边多的变化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祖国日益强大,按照时下比较时髦的一句话,就是厉害了我的国,那么我们在为祖国的变化发展感到骄傲的同时,从中我们会发现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那么什么是运动,这种运动有没有规律,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三)合作探究

探究过程一:物质与运动

视频中的这些的变化,实际上是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社会变迁的运动),除了这些像我们运动家族中经常看到的机械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思维运动,这些都是运动的基本形式。那什么是运动我们一起来看下运动的定义。

教师根据学生代表交流调查的成果创设情境,归纳总结哲学上所讲的运动的含义。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板书)

从中选择生命运动这种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我们经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如果生命不运动了,也就是说离开了新陈代谢这种运动,生命将会变得怎么样?一般说来学生根据已有的生物学科知识,能够作出回答,这样学生就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教师继续设问:那这边我还有一个疑问,就是生活中存在的这些的运动,究竟是这些具体物质在运动,还是人们的思想在运动?师生在交流中形成共识:各种形式的运动的载体都是物质,例如,机械运动的载体---宏观物体;化学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等;生物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社会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人脑。从而得出结论: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使学生比较直观地感受并理解运动的含义,然后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能够基本理解并生成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教师及时补充学生认识上的不足,师生合作共同形成正确的认识。因为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犯割裂物质与运动关系的错误,尽管教材没有对此展开,但对于学生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运动观,还是有帮助的,故增加了这部分内容。

通过上面这些的讨论我们会发现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就把两者的关系割裂开来,一种是只看到物质没看到运动的形而上学观点(例如刻舟求剑),一种是只看到运动没看到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几个和尚在讨论是什么东西在动时候慧能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人的心思在动)。

探究过程二:运动与静止

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生了很多变化。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主要跟现在的经济水平提高有关系,经济水平虽然提高了,但是我们仍然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也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国际地位没有变(对我们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没有变)。

教师通过肯定学生的正确观点,形成以下共识:所以物质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有一种特殊的状态静止,即使是静止的事物也处于绝对运动之中,我们坐在教室也是如此,那么什么是哲学上的静止,我们一起来看下静止的含义。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静止的含义(板书)

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板书)

③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关系的错误倾向(板书)

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但是现实生活中同样也是有人把他们割裂开来,就比如课本中的《诡辩家欧布里德借钱》,故事结束后,请同学们思考: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诞的错误?说出你的理由。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能认识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理解割裂二者关系导致的错误倾向,故事中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导致的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文化生活的“历史虚无主义”),反之,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文化生活的“文化复古主义”) 。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交流创设教学情境,理解相对静止这一运动的特殊状态,课堂上引入比较具有趣味性的小故事,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理解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明白割裂二者之间的关系会导致的错误。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如果事物只有绝对运动的状态,没有相对静止的状态,那么事物稍纵即逝,人们就无法认识整个世界,所以承认相对静止,我们才能区别事物、认识世界,承认相对静止是可知论的前提。)

探究过程三: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理解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那么这种的运动是不是有规律的还是杂乱无章的?回首建国以来我们会发现我们国家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有尊重规律、取得成功的事例,也有一些违背规律,导致失败的惨痛教训。现在有请第二组和第三组分享一下你们的调查成果。

第二组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尊重规律、取得成功的事例。思考这些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第三组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违背规律,导致失败的事例,反思这些教训带给我们的启示。

设计意图:认识和把握规律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落脚点,要使这个重要观点变成学生的信念和自觉的行动,就必然需要他们自己的参与和切身感受,因此情境的创设紧扣社会热点,再通过课前调查、课堂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及合作精神都得到锻炼和培养,使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哲学知识能够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学习抽象的理论。

2.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板书)

从这么多的案例当中我们会发现一个什么东西的存在,“规律”。那么什么是哲学上所说的规律。含义: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教师进一步提问:在人类发现生命遗传规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以前,这两个规律是否存在?对这一问题同学们能做出正确的回答,以此理解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又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2)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板书)

师生形成共识: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我们就能体会到规律对于我们的意义,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教师预设: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违背规律受到自然惩罚的事例。

3)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板书)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那是不是人在规律面前就无能无力,只能消极被动的接受。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把握规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如人工降雨)

(4)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宿命论”“唯意志论”

(三)学习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一个原理,即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三个概念,即运动、静止和规律;三对关系:即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人与规律的关系。衷心祝福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尊重规律,不断取得成功。

(四)板书设计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3)运动与静止

 ①静止的含义

 ②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2.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2)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

(3)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五)课后作业

根据本课所学知识,请你为自己合理规划生涯目标。要求方案不仅立足当前、更要着眼于长远,具有科学性。

设计意图:这个题目具有一定开放性。方案的设计立足长远,就要求能从运动中把握事物,它的哲学依据是物质是运动的;具有科学性,要求尊重认知规律,它的哲学依据是尊重规律。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思考和设计,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这样就使本课所学知识在实际运用中得到巩固和灵活运用。

(六)设计反思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力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无论是引入的教学情境,还是问题的设计,都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但也由于本课内容较多,有的教学难点没能充分展开,如规律的含义,因为时间的关系设想的一些具体的讲解环节只好省略,以确保课堂内容能在有限的时间完整呈现,保证教学设计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