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校务公开>> 教学科研
莆田二中2012-2013学年下学期第14周评课记录
【发布时间:2013-06-20】 【作者:/来源:】【关闭窗口】

《求索真理的历程》课堂教学评价

授课老师:陈素风

班级:高二15班

本课教学容量大,要落实实践的含义、形式、特征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两大部分知识,陈老师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热点素材H7N9禽流感病毒在我国各地连接爆发事件,围绕素材创设教学情境,设置问题展开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把抽象的哲学原理融于生活情境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探究中迎刃而解。

本节课陈教师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陈老师课堂设计环环相扣,素材选择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情景的创设和问题的设置非常科学,学生的参与互动非常积极。

建议:留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如果跟踪训练题再多一些,训练的面会更广一些会更好。

评课人:郑海英(2013、5)

 

讲课老师:谢志逸

讲课班级:高一6班

课题: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1、教学设计思路明确、时效性很强:

新课标要求发挥教师在教学目标中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主动性和主体作用的发挥,重视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重视回归生活,重视生活实践能力的提高,强调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感、主动性。谢志逸老师上课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导入新课部分用少数民族的服饰,以此为情境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从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从而使学生对本课的注度大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还利用视频西藏今夕贯穿本课的全部内容,设计了很多细致的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使整个教学过程的学生参与面很广,教学效果很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很好地处理教材,把知识性和思想性、趣味性很好地结合起来。对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的基础知识能放手让学生去自学,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能充分利用本课内容发掘出政治课的思想教育功能,把思想教育有机地融合到教学过程,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尤其在本课小结的时候能够利用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公益宣传图片来巩固这节课的全部内容并加之背景音乐《国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整个课堂推向高潮。

本节课时效性很强,教学过程中多次提到“中国梦,中华民族的复兴梦”,且能够借助历史史实、时政热点的分析,对知识深化与扩展,让学生深刻理解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辨析公民应持有的态度;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知识的能力。所以这对我们政治教师提出了一个启示:不与时俱进,知识就会老化,就不能适应新情况下的教学工作,就会误人子弟。此外,在公开课中谢志逸能从网上查找资料,借鉴学习了网上资源,有些利用得恰到好处,但也少了自己的个性理解,利用他的资源要实行拿来主义,但更要自己创新,要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利用他人的资源才能上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课来。

2、有效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三维”教学目标,把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交织,通过“了解——总结——探究——体验”的环节来处理,使琐碎的知识整合,体现了“发现生活——理解生活——回归生活”的生活逻辑;理论逻辑上又突出“民族关系是什么——为什么形成这样的关系——处理关系的原则”的主线,使个知识点环环相扣,步步加深。

3、教学方法先进

采用多媒体授课,其新颖性和交互性吸引了老师和学生:这种新的突破以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限制,划一划、翻一翻,让老师从教学过程中解脱出来,同时它具有很强的交互功能,学生可以参与课堂的交互,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总之,这是一节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精心准备的课;本节课没有华丽的形式,而是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中和展示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这二者的融合来完成,让人感觉朴实、自然、舒适、清新;在学生的回忆和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化;本节课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人的发展,贯彻落实新课改的理念。不足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讨论积极性上面存有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时间安排及师生互动方面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评课人:郑海英

2013、5、27

 

 

 

《作文审题立意》评课

授课人:语文组   郑立新

  审题立意是写命题作文的基础,也是作文成败的关键之一。审题也叫解题,要求仔细分析题目,审查题目的意义和要求,确定选材范围,立意,就对作文命题的审读之后确定文章的中心主题,并决定与题目相适应的体裁、内容、行文重点、写作方法。

许多学生在写作文时由于没有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不重视审题的重要性,或者还不会审题,有的甚至连作文的题目和要求都不细看,提笔就写,拿笔就画,结果闹出偏题、跑题、扣题不紧的现象。有的甚至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悲剧。

针对作文审题立意的问题,郑立新老师的这节作文讲评课实际上以“学生考场作文的审题立意”为讲评重点,结合了历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题进行审题指导,具有一定的教学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郑老师抓住本课堂教学重点,给学生具体可操作的几个步骤:一、找出题目或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旨。三、判断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旨与题目中关键词、关键句之间的关系。不是以下三种关系(所属、因果、相似)很可能就是偏离题。标准制定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使得学生有章可循。

经过听课,我还想提出一些建议:

留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过早地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尽量寻找高考满分作文中较典型的范文去引导学生学习,可能比寻找高考满分作文中离题之处更有指导意义。

                                    评课人:宋益慧

2013、05、

 

 

生物科点课评课记录

时间:201358

地点:高一教学楼

开课人:李建梅     课题《细胞分化》

一、 课堂回放

时间分配  导课影像5分钟。课堂展开:第一部分约20分钟,第二部分约15分钟,总结与作业约5分钟。

二、 教学设计思路评价

通过播放白血病人头像,激发学生思考白血病产生原因和机理,创设情境引入新知识的教学。《细胞分化》部分,引导回顾初中知识《个体发育》,设计问题串,循循善诱,很自然完成了细胞分化的定义、特点、实质、意义等内容教学。《细胞全能性》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以实验情境创设开始,思考分析,产生问题,“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激发学生寻因找果的愿望,讲解与课文阅读结合,文本与板图结合,难点逐个突破,水到渠成,完成细胞全能性的定义、原因、条件等内容教学,达成课堂目标。

三、 教学过程评价

1、能围绕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合理,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细胞分化和细胞全能性教学,及时以练习形式反馈检测,促进学生知识的理解运用

2、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准确、精炼。如细胞分化检测题分析透彻明了,四两拔千斤地轻松又合理进入细胞全能性内容教学。

3、重视创设问题情境,愿望是使学生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求知的欲望。如结合课件和版画,制造思维冲突,如点出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产生体细胞,其中细胞核遗传物质没有改变,为什么不同部位不同组织的细胞形态、结构、功能不同 思考基因选择性表达了。

4、善于利用课程资源,结合胡萝卜组织培养经典科学实验图片,课本的问题探讨等,创设实验情境,教师适当点拨,将基因选择性表达与细胞全能性的问题很好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的习惯培养。

5、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问题情境创设,调动学生的经验,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的思维,这是李建梅老师本节课的亮点。

四、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一气呵成,但学生思考的时间有点不足,细胞全能性内容教学时,更多时间给学生思考讨论,有针对集体的设问与个别提问或小组讨论等结合,进一步增强问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鼓励学生总结归纳,更能体现年青骨干教师的教学风采。

 

                                   听课评课  黄福群

 

 

政治评课

张彩云

一、本节课的亮点 

 1、贴近高一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导入 

 谢志逸老师从展示我国各民族服装入手介绍56个民族的概况,利用西藏民主解放的视频来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思考四个紧扣本框题内容的问题,在视听效果良好的情景中导入本节的主要内容“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可见教师的用心,巧妙运用生活实例设置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2  、教学过程设计科学

 谢志逸老师能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课堂的有效性。在分析“民族平等原则”中能引导学生从“法律上的平等”“事实上的不平衡”进行发散性思考。并设计了一场关于“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辩论,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民族平等的原则。在阐述“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中能拓展知识点“如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并启发学生从“国家”“发达地区”“自身”三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拓展知识面,更深刻全面地把握整个知识体系。

3、教学方法彰显人文关怀  

谢志逸老师在关注教学进度时,能结合时政热点进行点评,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在讲述“民族团结”时,能即兴哼出“团结就是力量”的歌词,培养学生热爱国家,民族团结的正能量。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领,做到了政治课堂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这是一种目中有“人”的教育。

二、教学建议   

1、在分析形成新型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因时,要注意从深层次的理论来突破。

2、组织辩论时,应多给学生话语权,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加以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