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校务公开>> 教学科研
莆田二中2012-2013学年下学期第5周评课记录
【发布时间:2013-04-22】 【作者:/来源:】【关闭窗口】

     化学评课稿《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讲课人:林静婷   评课人:黄云鹏       2012.03.27
本节课林静婷老师非常注重实验教学对化学的影响,以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把二氧化硫的性质及其酸雨的形成、危害、防治等方面知识都落实的很到位,这样的情境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从教学设计思路上来讲,整堂课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也得到了很好的突破。始终灌穿了新课程的理念,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二氧化硫性质的设计上,这堂课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而是采用实验探究的模式,让学生直接观察从实验中得出结论,从图片中获取信息,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的能力和读图的能力。
其次,从教学过程来讲,林老师主要采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为教学主线,以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为学习方法。从酸性氧化物、氧化还原反应、以及二氧化硫的特性三个不同角度组织课堂教学。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鞭炮、石膏像、火柴等物质引入,学生感觉化学无处不在,应用非常的广泛。教学过程中把比较抽象的问题用大量的图片和新闻回放来解释,(比如二氧化硫的性质及其酸雨的形成、危害、防治等。)都很有说服力。在播放图片的过程中还利用了对比的方法,比如新旧草帽的颜色和石像腐蚀前后的对比,都给学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教学重难点突出,层次明确。教学思想符合时代要求,教学基本功较扎实,教学思路清晰。能熟练运用多媒体,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课堂设计科学合理,重视学法指导和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谨慎思考,勤于分析,善于总结,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建议:
1、本节课容量偏大,应留一些时间让学生思考、发言,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习题检测,以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2、因本节课有较多的实验,应充分发挥学生分组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把课本上现象不是很明显的实验经过自己的思考再加以改进。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硫的溶解性实验中,可用矿泉水瓶子装二氧化硫,往瓶子里加入水后瓶子变扁,现象非常的明显,很直观,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酸雨及二氧化硫》      2013-3-27
授课:莆田二中  高一化学  林静婷         评课:王碧兰

林静婷老师这节课情景的引入、课件的制作、媒体的使用,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目前,环境污染问题极为严峻,通过典型图片比较酸雨污染前后环境的变化引出造成酸雨的一种重要物质——二氧化硫,点燃学生学习本课知识的激情,感受到了解二氧化硫的来源、学习其性质的重要性,迫切性。本课教学设计能够以问题设置的形式,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引导学生观察物质物理性质,探究化学性质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分析推理的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学过程知识线、理论线并进,从实验探究学习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同时从其所属酸性氧化物角度、氧化还原角度、漂白性角度进行剖析,内容丰富,课件设计别具一格,媒体使用、教学素材的选择合理、新颖,教态自然亲和,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高,课堂气氛融洽,较好完成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
不足:课堂容量偏大点,有些内容可以作为课后习题讲评时延伸。如学习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方面,对于漂白的几种类型的比较归纳在此暂时搁下。这样减少了课堂容量,可以有较为充裕的时间突破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我觉得更为合理。

《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2013-3-13
授课:莆田二中  高一化学  陈贞芳       评课:王碧兰
    陈贞芳老师本课的教学能够在复习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学习Fe2+、Fe3+ 鉴别方法及如何实现相互转化的学习目标。围绕实验——观察——分析——归纳——形成结论。教学设计三维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设计合理,能够紧扣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课的靓点在于:教学情景引入贴近生活,从熟悉的富含铁的食品入手,提出问题,如何确定食物中铁元素的价态,缺铁性贫血服用的补铁剂应该补Fe2+、还是Fe3+呢 引出鉴别Fe2+、
Fe3+的方法,并由此归纳离子检验的一般方法,Fe2+、Fe3+均是有色离子可以用观察法,可以采用沉淀法,显色法等。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有个别到一般,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形成知识脉络。从氧化还原角度对铁的两种价态表现的氧化性、还原性进行探究,巩固氧化还原的概念、规律,在此基础上形成“铁三角”的相互转化关系。通过练习Fe2+中混有Fe3+、Fe3+中混有Fe2+如何除杂加以巩固所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较好实现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
不足:1、本课实验现象明显,可操作性强,尽量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教学效果更好。2、Fe2+、Fe3+参与的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比较多,可以巩固此类配平,教师课堂展示讲解2-3个典型的反应,可以作为作业强化学生自己配平的能力。

 《离子键  离子晶体》           2013-3-13
授课:莆田二中  高二化学  郭樱滨       评课:王碧兰
本课教学在复习元素电负性的基础上,提出什么样的元素间能够形成离子键,以动画展示元素原子得失电子形成阴阳离子并产生静电作用而形成离子化合物,归纳常见的离子化合物,如何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应该注意的问题,巩固高一必修二所学的知识。通过分析常见的离子化合物常温下的状态引出离子晶体,晶体内成建的微粒,微粒间的作用力,离子晶体的一般性质,离子键强弱对于晶体性质的影响,以及晶格能及其影响因素,比较离子晶体晶格能大小,与熔沸点高低的关系。并通过典型例题随堂巩固所学知识。以氯化钠、氯化铯两种典型的晶胞学习均摊法计算晶体中各微粒的数量,分析配位数,晶体密度与边长的关系,推出晶体的化学式等知识。本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能够充分利用教材的素材,辅助的媒体,通过动画、模型等化抽象为形象,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突破本课的难点,突出重点。课堂教学、板书设计合理,讲练结合,步步深入,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本课的知识。
不足: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用时过多,可以多腾出点时间,在晶格能高低的影响因素,比较离子晶体熔沸点方面多点时间。

地理评课稿《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授课老师:郭春梅    评课人:林少许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1、从教学目标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体现了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对知识内容的传授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从教学思路设计看: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知识基础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运用多媒体演示,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
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熟练适时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同时也不忘把本部分重点的知识系统的罗列在黑板上。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1.板书:设计较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
2.教态:教师在课堂上,教态大方,仪表端庄,举止从容,对学生有耐心。
3.语言:生动形象,有启发性。语速快慢适度,给学生娓娓道来。


评陈琳老师《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课

1、导入方式新颖、高效。本课的内容相对枯燥,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一个关键。而从元代青花瓷入手,提问学生拍卖价是多少,一下子就点燃学生的好奇心,纷纷出价猜测。最后又用这一瓷器拍出了2.3亿元的高价来说明我国手工业技术的先进性,顺其自然的进入本章节的学习中。
2、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强。在原本的教材内容中,部分目录内容较为抽象,且关联性不强。在处理的过程中,根据课标要求直点主题,分成两个专题:一、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主要成就:1、冶金业。2、纺织业。3、陶瓷业。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经营形态:1、家庭手工业。2、官营手工业。3、私营手工业。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做到目标明确,条理清晰。
3、巧妙设置,加深学生印象,本课的内容跨度大,内容多,如何避免学生思维混乱,是一个关键。因此在讲解时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并用各个时期的代表物或标志物来说明,强化学生的记忆。如在讲到瓷器的发展历程中,用多媒体依次展示各个时期的典型瓷器。
4、落实学生能力的培养。在介绍手工业的经营形态时,用表格的形式,要求学生从经营方式、产品特点、发展情况和评价四个方面,对三种不同经营形态进行分析对比。既做到了回归课本,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材料、归纳材料的能力,起到课标要求中学以致用的效果。
5、能够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料,但在一些细节方面的处理中还是不够。比如在题号的设置上,同一级目录没有前后一致,容易混淆。
                                   

评价人:梁伟丽


《色素的提取与分设分离》的教学简评
执教者:卓飞龙     
班级:高一(5)             
授课时间:2013.3.27
评课:林一峰
本节课教学内容包括“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和“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二个。关于“色素的提取与分离”,执教者结合多媒体课件,采用谈话法从实验原理入手,介绍实验仪器的选用、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及其原因,为下一节课的学生分组实验作好准备。总体来看教学程序设计思路清晰,流畅,以实验操作的基本流程为线索来展开的。在介绍实验操作细节的教学环节上,执教者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了直观的图片,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对于操作的关键环节,提出了许多为什么,并对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原因分析,也展示了规范的语言表述。这种实验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理解记忆实验基本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述有较好的帮助示范作用。关于“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执教者的教学方式同前一内容,依次介绍各个经典实验,并做逐一分析阐述。
笔者认为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说清实验原理依据、实验操作的流程、注意事项和原因,实验的绪论。其基本目标应该包括,一是在探究或验证某种生物学事实(或生物学事实的某个方面)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内化;二是体验和感悟进行生物学实验研究的学科思想方法;三是训练、规范生物学实验操作等相关的实验基本技能;四是体会热爱科学、严谨治学等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教学目标的达成,仍离不开教师的精妙的问题情境设置的引导,来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和启迪学生思维,在训练学生思维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并使学生实验操作练习自觉向规范转变,从而实现生物学素养的不断提升。当然,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学目标确定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比如实验设计的教学指导环节和学生分组实验操作的教学指导环节,两者相同的是都强调讨论过程与结果的逻辑关系,但前者更侧重于进行生物学实验研究的学科思想方法的体验和感悟,而后者更侧重实验的实际操作(或者说实验条件的控制)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基于此,建议执教者可否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能力,提升生物学素养的教育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达成手段的问题作更深入的思考。以上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