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校务公开>> 教学科研
莆田二中2012至2013学年上学期第13周评课
【发布时间:2012-12-20】 【作者:/来源:】【关闭窗口】

 

《国家财政》评课稿
 郑海英
听课时间:2011年12月5日
听课地点:高一(9)教室
任课教师:方继锋老师
评课内容:
方老师这堂课以青藏铁路、奥运会会馆等工程耗费为引子导入新课,以莆田火车站为背景材料展开对财政的分析,利用图表和设问阐释了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整节课详略得当,有张有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解答问题,较好地处理了本框内容容量大这一难题,整堂课比较流畅,各知识点过度的也自然,学生配合的也比较默契,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将从教师教学角度具体谈谈对这堂课的认识:
从教师的基本功来看:方老师基本功比较扎实,语言表达清晰,有条理;板书设计合理,书写规范;教态自然,面部始终带着微笑,充满亲和力;具备政治学科基本的多媒体制作能力。当然,如果能能把课文主要知识点写在黑板上会让学生学会记笔记会有利于学生课后复习。
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及处理来看: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是本节课的重点。方老师本框教学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上亮点主要有:能从学生周边的事例入手导入新课(莆田火车站工程),充分体现政治教学“生活化”要求,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运用:采用启发式范例教学法,即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且典型的事例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财政的作用;并创设情景,引导分析,综合提炼,使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
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影响财政收入的两个因素。在这个方面,方老师在具体教学中把握了课件的精神,并且有自己的理解和创新。将知识点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进行图表化,使学生更加深切理解知识之间的关系和重点部分。并且配以适当的课堂练习。由简单到复杂,通过选择题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并且给以适当的知识强化。
能力方面:通过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的分析时,要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利益的关系的教学,培养学生辩证地、全面地、联系地认识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财政的作用的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方面:这堂课从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中充分体现了部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其他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通过课堂活动和教师点评,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国家政策的理解。
本课存在的问题:老师讲解占了整堂课的大部分时间,这对学生思考和讨论的余地太少。作为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这是对学生学法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高一上学期是学生进行新的定位和目标设定的关键时期。无论哪个老师都必须从学生的言行举止中关注的精神状态和情绪思想。作为政治教师要做的更多更细致。
化学评课稿《氧化还原反应》
   讲课人:林之卿      评课人:黄云鹏     2012.12.06
氧化还原反应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林之卿老师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生长点组织教学,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实例作为引入新课,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中的存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复习了初中的基本类型反应及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揭示了新课题。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林老师通过认真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里的体现,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在本节的教学设计中,林老师注意衔接,善于质疑。积极引导学生先思考初中所学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再讲二者整合到一起,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新定义,并循序渐进,从得失氧的角度引出化合价的变化,最后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能从多个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让学生能够从多个方面来思考问题,做到讲练结合。
教学基本功扎实,能够正确使用专业术语进行教学,课堂语言简练,表达准确。教学态度真诚,师生关系融洽。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重视学法指导,善于总结,转承自然。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课堂上学生参与积极,师生双边活动较多,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同时能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将多媒体的应用和课堂实际合理协调!
教学建议:
1、教学步骤紧凑,但是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有些学生还在思考的时候已经将答案给出,这样局限了学生的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
2、关注学生的面不够。请学生上台做题的时候,学生不会答,指导不够。
3、教学难点突破不够,本节课的难点就是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最后还有一部分学生不会,应该再加强训练,最好是能逐个知识点强化认识。
 
   
时间:2012年12月7上午第三节           班级:高二(17)
授课老师:黄少莹   讲课内容: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评课报告:
   本节课是圆锥曲线中研究双曲线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已经研究了椭圆的相关知识。因此,在这节课中黄少莹老师很好地利用了双曲线与椭圆的联系和区别,通过类比分别得出双曲线定义、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并且很好地运用多媒体,既充实了课堂内容,又很直观地利用拉链实验展示了双曲线的图像。课堂中创设了有意义的问题和情景,使学生始终在积极高效的状态下学习,真正体现了教为了学,教学生学的教学理念。
课堂上,黄老师清晰的教学思路、严谨的教学方法、严密的教学逻辑、活跃的课堂气氛,层层推进,步步诱导,先进行知识点的系统梳理,再结合典型例题进行讲评,充分展示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自然的教态,工整的板书,严谨的教学语言,也充分地体现了黄老师具有高水平的教学素质。
对本节课也有一些地方值得斟酌:
1、        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似乎手放得不够开,应该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讨论空间,给学生上课演示的机会。有的题目学生可能刚看完,老师就提问或请个别学生讲思路,可能达不到较好的效果。老师讲解的过于详细,也使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2、        可以适当的进行变式教学,提高练习使用的有效性。例如,在讲评课本第47页的例1后,可以考虑将问题变式为:如果双曲线经过点(8,7)呢 
3、        本节课的小结部分略显不足,因时间不够导致总结的比较仓促。可以考虑之前的三道练习只讲思路,作为课后思考作业,一节课的小结还是很有必要的。
                                      评课人:林清龙
 
2012年12月4日点课
关于戴立君老师一节课的评议
课题:Book 2 Unit 1 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
评课人:黄雪琴
本节课戴老师把Book 2 Unit 1中的Warming-up和Reading两部分整合起来后为该课的教学重点内容。戴老师流利的英语口语,娴熟的多媒体运用和操作技能,以及科学合理的教学流程展示了该师具备良好的教学基本功;整节课都沉浸在老师与学生的热烈互动中,该师适时地围绕利用本单的主题,把当地莆田妈祖文化融入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多媒体图片,寓美育、德育于教学中,达到了本单元的教学目的。该师在pre-reading和reading部发,通过fast reading,careful reading,训练了学生的阅读技巧;同时该师在本节课中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课堂活动,不但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同时也激发学生用英语交流的欲望,使学生在本节课中得到多方面充分的训练,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对肖黎老师《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课的评价
 
第一、教学目标明确并落实到位,能根据高一学生的认识能力水平和历史学科特点制定三维目标,特别是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分析,激发学生对丧权辱国的切肤之痛,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同时结合甲午战争结果的分析,使学生深刻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远大志向。
第二、教学过程中:导入课堂简洁、自然。从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两次战争都与日本有关,引用三则材料分析日本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敌人 利用这一问题导入新课,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情共鸣。注意选用相关材料,解决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如:在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八国联系侵华战争爆发的原因时,就选用了相关材料,加以分析、归纳。重视对知识的概括归纳,如把《马关条约》的重要内容用“割三地、赔二亿、通四口、允办厂”四句话高度概括,便于学生记忆。把重点放在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上,反映了教师对教材的熟悉及较强的教材处理能力。
第三、本课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紧扣当今时政热点,使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讲解《马关条约》重要内容,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时,通过简要介绍钓鱼岛事件引发思考,拉近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时事政治激发爱国热情。这样可以充分地整合丰富的课程资源,以中国近代屈辱史和抗争史为主线,使各种教学资源能在此主题下有机结合,发挥最优化效果。
第四、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语音清晰,教态自然。由于本课内容较多,如果能就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经过等问题根据学生初中所学知识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相应指出一些关键词语,便于学生掌握,那么课堂时间就不会显得有些紧张,也就不会显得整节课都以教师讲授为主。
                                       
 
 
评价人:梁伟丽
2012年12月4日点课
关于庄丽香老师一节课的评议
课题:必修五Unit 5 FirstAid单元练习卷
评课人:黄雪琴
本节课是一节关于单元练习卷讲评课,该师在课前精心备课,认真批入和统计学生在本试卷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包括知识、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问题,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该师在讲评过程中重点突出,在难点和疑点上,具有导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真正做到为学生解惑,拜疑,引导探究。在本节课堂上,该师按题目类型和顺序、重点、讲评错误率较高的题目,而不是一味地从头到尾无轻重之分进行较对答案,并且通过错题再现分析原因,此较新旧题异同,回归教材,变式训练,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通过分析,进行知识梳理,填漏补缺形成知识网络,并且对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两部分进行必要的应试技巧的指导;抓住典型题目,讲堂求角题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突破已有思维走势,排除干扰,找出正确答案,该师突破了质疑讲解课中搞“一言堂”,唱“独角戏”的授课方法,让“主体”回归学生,因而本节课上得声情并茂,师生互动热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通过本节课讲评,收益良多,本节课堪称为一节质量颇高,体现新课改精神,闪耀着诸多亮点的试卷讲评课!
 
政治点课
授课人:方继峰     评课者:张彩云 时间:2012年127日下午第二节
一、本节课的亮点
 1、情境导入自然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继峰老师能设置教学情境,从中国工程世界之最入手设问:私人会不会投资 基础设施建设应该由谁来办 在综合学生的意见中导入“什么是财政”的问题,然后分层次解释财政的含义、来源和影响因素。尤其在分析影响财政的主要因素中能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解读深奥的理论:做大蛋糕,切好蛋糕。可见方教师的用心,巧妙运用生活实例佐证深奥的经济学道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2 、教学过程设计科学
 继峰老师能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课堂的有效性。在讲授“影响财政的重要因素”中能引导学生从“增加财政收入的措施”进行发散性思考。方老师能利用学生对“影响财政的主要因素”的元认知水平,进行拓展。让学生在掌握现有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拓展,更深刻地记忆和理解知识点。可见方老师是个知识体系较为全面,教师基本功扎实的老师。
3、教学目标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 
继峰老师在关注教学进度时,能拓展到今年两会提到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数据,在和学生分析数据中进行国情和政策的教育,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这是一种目中有“人”的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国家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性和科学性。同时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领,做到了政治课堂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二、教学建议   :如果能多些时间分析学生的发言,会使得整个课堂达到预设与生成的最佳结合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点评
时间:2012年12月7日
讲课人:肖黎
班级:高一20班
评课人:周苹 
肖黎老师执教的《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堂课,在课堂教学中能充分体现出新课程理念,符合课程标准,符合莆田二中省一级达标校的高一学情。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节课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优点和特点:
1.用三则材料,点题:“日本---敌人 朋友 ”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兴趣和情感思考,帮助学生进入学习佳境。
2. 能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历史学科特点,重视知识的形成、精心引用了相关故事情景,材料对比,图片对比,动态地图,漫画,设计了由浅入深的问题,让学生能从直观形象上了解有关史实及中国战败的原因,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整堂课思路清晰,老师的普通话语言亲切,简练,教学环节过渡自然,教师的基本功扎实,板书字迹工整。教态自然大方。
教学建议:
教育是一门“遗憾艺术”,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针对此课提出两点建议作为交流,以求大家共同进步。
1、           教师讲得过多,课堂节奏推进偏快,应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思考、发言,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习题检测,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2、           课标不能只通过课件展示读一遍,应简略分解,给学生了解、增加印象的时间。
 
 
2012年12月6日点课   开课人 陈丽老师

 
陈丽老师所教授的《赤壁赋》,是高一必修文言文篇目,在初高中衔接的教学过程中,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进入高中文言文学习的这更艰深的阶段,更快地适应高中文言文教学,是值得探讨、分析的重要问题。陈丽老师的这节文言文,给了我们教学上的启示。
一、谈谈教学目标的确定。
   《赤壁赋》是苏轼的代表作,其文中深刻的哲理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陈丽老师将本次教学目标确定为诵读、品味文章精美语言;体验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是很准确的。在读的基础上体会人生的感悟,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谈谈教学设计:
围绕已确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陈丽老师充分挖掘文本的内容与意义,做了一系列精彩设计:
1、开篇的图片吸人眼球,为学生走进作者做了充分的准备。
2、强调诵读。让学生自读,录音范读,教师示范读,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3、理清思路。理清思路:找出文章中直接传达人物感情的句子。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由此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 请从第一段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思考:在这样一幅美景中,在这样的乐境中,苏子和客各有什么反应 针对客人的悲情,苏子是否产生了共鸣 看看苏子是怎样从眼前的水月中获得人生的感悟去开导客人的 通过追问,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4、理解人生感悟。将理解人生感悟作为教学重点,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而后,作者进一步从“取与不取”的角度,重点讲了 “取”。作者于无限自然之中拮清风明月,“取之无尽,用之不竭”,从而能超然独立,旷达乐观。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加深了学生对苏轼的理解。
 
 
         
 
             
 
 
 
                                         评课老师:许家豪 李碧莲 
                                            2012年12月7日
 
 
 
 
 
       2012年12月5日点课   开课人 郑立新老师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是高中语文选修诗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在高中紧张的教学环境中、在新课程理念的推动下,怎样去实践这些选修课文,是值得探讨、分析的重要问题。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歌内容长,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选择这首诗作为公开课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挑战性,下面谈几点听课的感受:
     一、诗歌朗诵导入,激起兴趣
       郑老师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春江花月夜》乐曲播放,让学生渐入诗境;视频播放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对诗作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理清层次,理解难点
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采用解说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解决诗歌中的难点。将诗歌分为三层进行解说,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情感流露,。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让学生的赏析由感性的美走向理性的美,鉴赏水平得到提高。 
三、质疑赏析,体现学生自主性:
     本单元是诗歌教学,强调在朗诵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在诵读的基础上,留下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质疑赏析,体现了新课标关注学生主体性的要求。
总体上说,郑老师所讲《春江花月夜》  ,注重课堂的实效性,师生交流充分且教学过程流畅。对《春江花月夜》主旨提出教师自己的独到的见解,表现了教师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对教材深入的理解。
 
 
                                     评课老师:许家豪 李碧莲 
                                         2012年12月6日